「痔瘡」有很多種類,最常見的是「痔核」,也就是一般說的「痔瘡」。其他還有「肛裂(裂痔)」、「肛瘺」等,各有不同的症狀。「痔瘡」會流出鮮血和脫垂。「裂痔」會少量出血並帶來疼痛。「肛瘺」會腫脹發癢,如果化膿則會疼痛和發燒。其他病人的就醫原因包含肛門周圍發癢的「肛門搔癢症」,以及直腸脫出的「直腸脫垂」等。
肛門流血時,若使用市售痔瘡藥仍無法止血,最好到醫院或診所確定流血的原因。因為有可能是大腸癌,建議不要自行判斷。因為「痔瘡不會延誤治療,但大腸癌可能延誤治療」。本院曾經做過研究論文,許多有痔瘡的病人在發現大腸癌時,病程都已經惡化了。就是因為把流血當成痔瘡而置之不理。所以過40歲之後先做一個內視鏡檢查是很重要的。只要有固定做癌症篩檢,就不用擔心流血的問題。
肛瘺雖然也可能變成癌症,但常見的單純肛瘺很少發生。若是複雜的肛瘺就有可能變成癌症,建議盡早手術治療。
平常不能隨時去上廁所的人,例如司機等,很容易造成便秘,對肛門負擔很大。以及排便時,雖然短時間用力排便是不可避免的,但長時間用力排便非常不健康。有些人上廁所會上超過30分鐘,但一直用力擠壓對肛門絕對有害無益。因為這樣容易造成肛門鬱血。排便時不可以蹲在廁所裡持續用力直到糞便排出,應該在感覺到便意之後再立刻去廁所排出。上廁所以外的情況也是一樣,避免長時間保持相同姿勢是很重要的。
另外生活習慣也很重要。雖然也不能過得太過拘謹,但如果養成固定時間排便的規律,就不容易造成便秘,也能減輕肛門的負擔。秘訣是固定每天早上吃早餐或喝一杯水,利用胃結腸反射的機制來排便。
引發「痔核(痔瘡)」的原因是排便習慣,如便秘等。如果經常用力排便,肛門內的支撐組織會鬆弛,由血管和結締組織構成的肛門軟墊就會增大、突出。而「肛裂(裂痔)」比較常見的原因是便秘造成糞便過硬,讓肛門破裂,但腹瀉的人也可能發生。「肛瘺」則容易發生在經常腹瀉的人身上。因為腹瀉時糞便會進入肛門和直腸分界線上的小凹洞引起化膿。不論哪一種,主要原因都是對肛門造成負擔。
除此之外,原因也可能是腸道疾病本身。腸道發炎,如克隆氏症等,就可能引發肛裂或肛瘺等。
另外是否容易長痔瘡也跟個人體質有關。有許多父母曾經長過痔瘡,結果小孩也長了痔瘡的案例。或許跟遺傳長相一樣,臀部的形狀也會遺傳。除了體質以外,或許親子間的日常飲食和排便習慣等也會相似。
小孩便秘時若勉強把過硬的糞便用力排出,可能會使肛門皮膚破裂(裂痔)。因為肛門會痛,所以忍住便意,糞便蓄積在腸道裡,就會變得越來越硬。結果就變得更難排便,陷入惡性循環。這麼一來不只是肛門,連肚子都會開始痛,所以需要注意。
老年人除了痔瘡之外還會發生許多肛門問題。「直腸脫垂」這種直腸脫出肛門外的疾病就是其中之一。據說原因包含肛門括約肌鬆弛等,程度從5cm左右到嚴重的30cm都有。雖然不會痛,但病人還是會因為會有東西從肛門跑出來、血和黏液會弄髒內褲、腸子從肛門跑出來很難走路等原因前來求診。另外有直腸脫垂會無法進入一些設施,所以也有病人為了進入那類設施就醫治療。
建議選擇日本大腸肛門醫學會或日本臨床肛門醫學會等的專科醫師看診。雖然包括大學附設醫院的各種大小醫療院所都有「肛門科」,但如果醫院或診所的標示是像「○○科、○○科、○○科、肛門科」這樣在最後面標示肛門科,其中可能會有只會持續開藥的醫療院所。推薦選擇會提供病人各種治療建議的醫院或診所,治療建議包含手術的必要性,如「萬一沒發現癌症就有可能延誤治療,所以如果持續流血建議做腸道檢查」、「如果持續疼痛就不能只用保守療法來治療」等等。最好是會明確出示治療方針,且說明可讓病人接受的醫院。若症狀遲遲沒有改善,也可以選擇換一家看診。另外也可以選擇肛門手術經驗豐富的醫院或診所。
初診時我們會先請病人填寫問診表,再配合表單問診。然後請病人側躺,仔細檢查肛門。檢查時不只要檢查肛門內側,還必須先從肛門表面來獲得資訊。甚至必須進行指診來了解內側狀況。指診不只是把手指伸進裡面,必須一邊思考要獲取哪些資訊一邊用手指確認,否則就什麼都摸不出來。最後再使用肛門鏡檢查。診斷肛門需要有一定的經驗。所以最好選擇經驗豐富的醫院。
本院的初診費用大約是2000日圓,看診本身大約5分鐘。但如果有出血症狀等,可能會需要在當天進行內視鏡檢查,這個狀況花的時間跟費用都會有所變動。若是住院手術,時間大約一週,費用大約7萬~10萬日圓。
大部分第一次肛門流血或突然出現血栓性外痔的病人等都會立刻就醫,但平常每次排便都需要用手推回脫出的痔核的病人,因為症狀惡化緩慢,甚至有人忍耐了幾十年都未就醫治療。即使一開始痔核只是稍微露出就自動縮回,也可能惡化到排便、運動、走路時都會脫出肛門的程度。因為痔核脫垂無法靠藥物改善,所以醫師會希望病人不要隱忍症狀,盡早就醫治療。若痔核很小可以在門診直接進行橡皮筋結紮術或硬化劑注射等。根治手術則可以把痔瘡切除,只要確實手術,復發的機率很低。
肛裂(裂痔)是指肛門內約1cm處破裂。如果是排便疼痛或糞便過硬時會疼痛的急性肛裂,醫師會開痔瘡軟膏或軟便劑等。
症狀慢性化之後會因為肌肉發炎引起肛門狹窄(肛門變窄),這類病人就需要手術。肛裂的疼痛不是刺痛,而是在排出過硬糞便後感到一陣鈍痛。排便後的鈍痛會持續好幾個小時的病人大多也都需要手術。另外還有痔核(痔瘡)出入肛門引起的「合併肛裂」,這種狀況就必須手術切除痔瘡等才能讓肛裂痊癒。
有許多肛瘺病人是平常不會化膿,腹瀉等時才會出現化膿症狀。肛瘺必須手術治療。肛瘺是指臀部形成線一般的膿液管道「廔管」,手術的目的是去除這條管道。肛瘺的原因是「肛門周圍膿瘍」,過去都說肛門周圍膿瘍的病人100%會形成肛瘺,但據說最近約有2〜3成的病人會自行痊癒。我們醫院通常建議明顯腫脹的病人盡快手術。大部分病人第一次來門診我們就會建議手術,第一次門診沒有手術的病人,若復發來第二次門診時我們也會強烈建議手術。因為肛門廔管如果反復發作,可能在不同的地方化膿,讓廔管位置變得複雜。這樣一來需要手術的部位自然也會跟著擴大。
有許多病人因為手術後排便疼痛就忍住不排便,最後造成便秘。所以必須稍微忍耐疼痛,盡量在糞便阻塞腸道之前排便。不得已時必須服用適量的瀉藥。但要避免造成腹瀉排出液狀糞便。因為這樣一來肛門會失去彈性,引發許多問題。最好利用糞便讓肛門擴張到一個程度,讓新長的皮膚組織包覆擴張的部分,如果傷口在擴張之前癒合,肛門會變得狹窄,也可能像肛瘺那樣形成通道。所以不能因為疼痛就避免排出固體糞便,利用排出固體糞便擴張肛門是很重要的。醫師在手術後回診時也會檢查肛門有沒有緊密而沒有彈性的情形,若有就會幫病人擴張。手術後排便暫時會出現跟肛裂(裂痔)一樣的鈍痛,注意還是要努力確實排便,讓肛門擴大。
便秘有很多樣的情況,所以必須仔細分辨症狀。有些病人會把痔核當作糞便,一直有大不乾淨的錯覺,因此以為自己便秘。這個情況,只要切除痔瘡,便秘的感覺就會自然消失。最需要注意的是大腸癌阻塞腸道引起的便秘。若持續便秘就必須檢查大腸。
關於排便次數,一天排便2〜3次是沒問題的。但是排便時「排空」的感覺很重要。因為大不出來就服用刺激性瀉藥讓自己拉肚子的排便方式是很不理想的。拉肚子雖然感覺有大出來,實際上腸道內還殘留著糞便,會感覺大不乾淨。所以大出形狀完整、排完後感覺舒暢的香蕉狀糞便是很重要的。最近也有新類型的瀉藥被開發出來,可以向家庭醫師諮詢相關問題。